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新华社】陈芳允: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发布时间:2022-11-04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
  1916年,陈芳允出生在浙江台州黄岩。年少时,父亲曾几次对他说:“将来不要想做大官,而要做大事。”这对陈芳允后来为人处世有很大影响。
  193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后转入物理系。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陈芳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理想抱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到航空委员会成都无线电修造厂从事技术工作。
  1944年,陈芳允报考英国的无线电工程,一考即中,一年后前往英国的A.C.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参加雷达研制工作,他是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青年时期的陈芳允
 
  陈芳允在清华的学生履历片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三排右二为陈芳允
 
  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昆明)同仁合影,后排右三为陈芳允
 
  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
  1948年,陈芳允带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随后进入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工作,并研制出国内生物电子学方面的第一套电子仪器设备。1952年,他开始筹建电子学研究所。
  1952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调陈芳允来京筹备电子所文件
  当时发展原子能技术是中科院的重点工作之一,从苏联回来的钱三强筹建近代物理所(后改称原子能所),力邀陈芳允加入。他带着一部分同事合并到原子能所。在此期间,他参与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位于北京西苑饭店院内六号楼的电子所旧址
 
  1958年7月启用的电子所主楼
 
  1957年,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陈芳允对其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还计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参数。
  1958年,他转向脉冲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1963年,他参加论证并提出我国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合作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该仪器在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他带领团队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投产后,装备了空军大量歼击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卫星上天,我们测控
  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卫星测量总体技术的负责人。
  当时卫星测量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对于跟踪观测卫星应该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我国一点经验也没有,一切从零开始。关于无线电跟踪设备的方案争论激烈,陈芳允没有选择呼声较高的方案,而是根据我国国情与国际上技术的发展趋势,带领技术人员大胆实践,反复论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实现了“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的目标,在轨道测量精度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测量任务,为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人们争相眺望通过北京上空的“东方红一号”
 
  人民日报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报道
 
  只走别人的老路,是行不通的
  陈芳允是一位善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科学家,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发展之路。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不久,我国又提出了发射地球同步定点通信卫星的计划。陈芳允经过详细调研和计算,提出了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作为通信卫星发射和定点时的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这一系统大大节约了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同时也节省了地面设备的规模和投资。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托举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飞向太空,地面测控系统成功跟踪、测量。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开始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为了适应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需要,我国于1977年建造了“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间电磁干扰问题严重,陈芳允采取频率分配的办法,使各种设备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解决了“远望一号”电磁兼容的重大技术难题。
  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一轮科技发展潮流,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向国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1986年3月3日,这封建议得到了邓小平批示,“863计划”随后出台,它的实施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左起:陈芳允、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
 
  陈芳允关于“863计划”的题词
  陈芳允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意识到卫星定位关乎国家军事和经济命脉。1983年,美国将建设中的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放民用,他第一时间研究了这个系统,思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方案。
  他大胆地提出“双星定位”理论并可同时进行通信的设想,带领课题组研制了“双星定位通信系统”,即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至此,北斗系统初具雏形。2000年,我国成功发射2颗北斗一号卫星,让双星有源定位从理论变为现实。北斗一号系统利用我国当时的成熟技术,以最小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自主可控。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兴起微小卫星技术,陈芳允给予了极大关注,并不遗余力地推动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卫星几乎成为他晚年生活的全部。
  陈芳允查看仪器设备
 
  陈芳允在家中工作
  陈芳允曾写过两首小诗:“四十京兆一技人,爱研求实不爱名,一称专家已过誉,惭愧国人赶超心。”“人生路必曲,仍需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这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187183?d=1348cb0&channel=weixin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