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中新社】“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已建成国际性网络和多元化伙伴关系

发布时间:2023-09-05

  中新网北京9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9月4日在北京举行其第七届国际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郭华东致辞表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启动7年来,获得“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与支持,目前成员已由最初的26个增至59个,并建成包括9个国际科学工作组和9个国际卓越中心的国际性网络和多元化的伙伴关系。

  郭华东介绍“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取得的系列成果指出,该国际科学计划重点关注地球大数据的方法与技术创新,以分享数据、技术和知识,实现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为目标,以地球大数据为重要手段,围绕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与环境、灾害风险、自然与文化遗产、城市与基础设施、水资源与水安全、海岸带与海洋、高山与极地寒区等8大领域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开展大量工作,形成一系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数据、方案和科学循证政策等全球公共产品,为“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郭华东表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内涵,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智库支持,使其成为推动和实现全球发展倡议的坚实的科技平台。他强调,在新的历史阶段,“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还将持续开展可持续发展科学方法和数字技术研究,不断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促进数字技术在“一带一路”的推广应用。

  作为科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全球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当天开幕的第七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以“数字技术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芬兰、德国、英国、巴基斯坦、尼泊尔、美国、印度、比利时、土耳其、加纳、泰国、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数百名专家代表参会。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中国科协国际合作部副部长何巍、非洲环境遥感学会主席卡马尔·拉巴希(Kamal Labassi)、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代表王颖思、巴基斯坦地理学会主席阿塔·拉曼(Atta-ur Rahman)等分别在现场或以视频方式致辞。

  在大会报告环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麦西姆·梅恩迪(Massimo Menenti)教授、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院长柯瑞卿·卡隆基(Gretchen Kalonji)教授、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托斯登·耶里尼克(Thorsten Jelinek)、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分别以《DBAR地球大数据数字化合作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灾害风险响应的国际合作机遇与挑战》《利用数字化转型:数字“一带一路”倡议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潜力》《丝绸之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为题作特邀报告。

  据了解,“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于2016年正式启动,2023年是“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实施阶段的关键年,也恰逢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2030年议程)中期评估年。本次第七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评估与示范,建立地球大数据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学科领域的地球大数据应用研究,并为科学家和决策者提供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推动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实施。

  第七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办,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本次会议为期3天,设置13个平行分会,会议开幕式发布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球大数据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将在会议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数字丝路北京宣言》在闭幕式上发布。

  原文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10072060.shtml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