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新闻 >> 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北京电视台】为你喝彩|解译太空信息的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3-11-17

  古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今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将探索的目光伸向外太空。这一发展,得益于飞速发展的卫星遥感技术,作为这一技术的研究人员,遥感卫星的快节奏运行,同样练就了孟瑜的风风火火的高效率性子,“快”成为贯穿孟瑜工作日常的一个词汇。

 

 

  孟瑜,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现任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她从事遥感图像解译、时空大数据分析已经将近20多年,而提高遥感卫星数据生产处理效率,减少数据处理的人力成本,是孟瑜最擅长的领域。

  一场人工与智能解译的持久竞赛

  国土资源团队一直努力使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城镇发展,这项工作为重建城镇发展历史,研究城镇发展规律,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更为评估城镇发展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提供了科学支持。在1996年第一次建设包含城镇数据在内的全国性土地利用本底数据库时,100多人的团队基于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共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而如何减少人工工作量,提高解译精准度,就成为孟瑜团队当下面临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并非想象中简单。

 

 

  人工解译团队和智能解译团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地物变化、解译速度及精度等方面,这种争论不仅源自双方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关注点,还涉及到对遥感解译的不同方法及其优势的区别。

 

 

  测试精度如何提升、综合利用什么数据、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这一连串的提问,正是团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当下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度在80%左右,而到达95%以上才能符合项目的要求,目前采取的措施是人机交互,但这无疑也占据了一定的人工成本。

  在这场竞赛中,他们经常因为结果发生激烈争吵,而据理力争的共同结果都是一个——精准度的提升。

  一眼万年,一场职业梦想的传承

  孟瑜从小在测绘大院长大,老一辈测绘人是靠着双腿来丈量祖国的大地,在孟瑜的记忆中,父亲一辈往往为了完成一个测绘任务出差半年甚至一年,母亲作为业内人员也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她手上最多的一个动作就是转动曲线笔,趴在桌子上绘图。

 

 

  在耳濡目染下,孟瑜最终选择了对母亲职业责任的传承。从小喜欢文艺、性格跳脱的她起初是抗拒的,在她的印象中,这个专业就是扛着三角仪、水准仪等一起去马路上测量。但入学后,因为学校推出的五名院士联合授课的“奢华配置课程”,从职业问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测绘学科,其中讲到测绘与GPS导航和导航卫星的联系,这一下子就颠覆了孟瑜对测绘专业的传统认知,同样埋下了她从一个入门级的小丫头,逐渐走向行业研究大佬的职业种子。

 

 

  一个精准的数字,一场精准的救援

  本科毕业之后,孟瑜选择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继续攻读学位,更加广泛深入地进行遥感应用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遥感技术在抢险救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让她更加深刻领悟到了遥感技术的神奇之处和广泛的应用潜力。

 

 

  灾害应急监测团队通过灾害前后遥感影像的变化监测,分析研判了地震灾情,评估了次生灾害风险,尤其是唐家山堰塞湖的发现。由地震引发的滑坡堵塞河道,在唐家山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对下游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形成直接威胁。监测团队通过解析唐家山堰塞湖的汇水面积、堰塞坝等信息,为应急处置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撑。

  那个陪伴母亲加班,看母亲绘图的小姑娘终究长成了优秀的研究员。孟瑜先后领导并参与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科技专项等20多个科研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孟瑜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有多个园区,其中怀柔园区位于怀柔科学城核心区,占地面积约百亩,拥有500余研究人员,致力于科研、工程项目等工作。北京市提供了优越科研环境,还在怀柔提供了平价公寓,使科研人员更好地安居乐业。

  在采访中孟瑜表示,来北京之后最大的优势就是这里丰富的研究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读研究生时,孟瑜等学生就有机会跟着导师参与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可以跟很多顶尖科研工作者学习交流,在那时候就很好的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有时候有问题了去楼下转一圈,碰到老师们聊一聊,问题就迎然而解了。

 

 

  这也为孟瑜严谨的学术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在人工解译和智能解译的结合中不断思索1%的精度的差距,这1%看似微不足道,但这背后需要科研工作者付诸无数精力去提升。孟瑜还表示,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寻求真理,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做到突破创新,正是自己这代人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1%的努力正是孟瑜对科研领域和国家最好的回报。

 

 

  原文链接:https://item.btime.com/40jcn00pd0a9kubv6n70kp4po7p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