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学权、方广有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创新技术实现超宽带太赫兹偏振态的高精度动态调控。该项成果已发表于学术期刊《光学》(Optica)。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助于推动太赫兹在新一代无线通信、文物无损检测、生物微量传感等方向的重要应用,在电子信息、文化遗产到生命健康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太赫兹波在电磁波谱中位于微波与红外之间,相关技术在过去20年中受到大量关注并快速发展。太赫兹独特物理特性促使其在许多学科中获得广泛应用。例如,太赫兹波的大带宽是未来6G高速无线通信的基础;太赫兹波能穿透并以优异的横、纵向分辨率解析许多光学不透明材料,使其成为继X光和超声之后的另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在制造业、制药业和考古学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太赫兹波对水氢键网络弛豫、分子振动和载流子浓度的高灵敏度,使之成为生物医学、化学和物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陈学权解释道:“光波的电场振动如同艺术体操运动员手里的绳子,既可上下、左右摆动,也能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偏振调制器扮演着运动员的角色,制造出截然不同的运动轨迹。”
然而,主动控制太赫兹波的偏振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如同在体操中既要绳子做出大幅度的甩动,又要具备高达100倍的速度变化能力。”陈学权进一步解释道。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团队通过调节偏振调制器的两个关键参数——金属镜-棱镜距离和液晶双折射率,在超宽范围内实现了太赫兹p偏振和s偏振光之间的大范围相位调控,具有极低的色差,同时保持光的反射强度几乎不变。这意味着偏振的两个基本维度可以被灵活控制,进而输出任意的偏振态。
相比已报道的其他太赫兹偏振调控器,该研究团队所研制的偏振调制器在多功能性、大工作带宽以及高控制精度上取得了显著性能突破,可为光谱检测提供先进的偏振解析能力,满足材料物理特性研究、生物制药品质监测等应用需求,也可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部件,在高速通信中降低传输损耗、提高数据吞吐量。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01/22/content_ajmQ08Iz.html?gid=2V1Qqd1E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