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27日,第四届“城市遥感”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空天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学报》等协办。
会议主题面向生态宜居的城市遥感,设置1个主会场和4个分会场。来自空天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50余个研究院所、高校的10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由遥感学报、寇享学术、科研云、智慧大讲堂、MDPI、知网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全国从事城市遥感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从业人员约5万人次在线参加。
首先,空天院童庆禧院士致开幕辞。他指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病”的不断出现,对城市遥感提出了巨大需求。卫星和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城市遥感研究带来新的可能。他表示研讨会为城市遥感学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对本届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多位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主题报告,从城市遥感科学目标、城市遥感技术方法、城市遥感应用实践多个角度,展示和研讨城市遥感最新研究成果。会议共做主题报告6个,分论坛报告45个。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黎夏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土地利用产品空间分辨率对城市分析和建模的影响”的特邀主题报告。目前国际上开发了多种不同分辨率的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产品,在全球尺度上分辨率和城市面积之间存在对数关系,对于粮食产量损失评估,较粗的分辨率会更多地低估粮食产量损失,忽视LULC产品的尺度效应问题可能会造成地理建模和分析结果的偏差。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杜世宏教授作了题为“时空大数据支持的城市景观环境分析”的特邀主题报告。报告从城市、遥感、GIS多学科角度出发,介绍了城市景观的建模理论、自动提取方法、数据产品研制、城市景观与多要素的耦合分析等研究工作,以及在智慧城市、城市人居环境、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工作。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张永光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国产高光谱卫星的甲烷点源遥感监测”的特邀主题报告。甲烷减排是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报告介绍了利用国产高光谱卫星进行煤矿、页岩气等甲烷点源泄漏的遥感检测研究,以及从甲烷点源柱浓度反演、甲烷点源遥感检测、甲烷点源排放量化以及不同星载成像光谱仪的甲烷检测潜力等方面研究成果。
空天院孟庆岩研究员作了“工业热岛效应时空论证、建模与缓解策略”的主题报告。他结合城市内部的高温区域聚集现象与国家工业去产能需求,对城市工业子热岛现象进行了详细介绍,介绍了精细尺度的工业热岛效应方法范式并分享了工业热岛效应时空论证与度量、驱动规律和缓解策略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瑜教授作了题为“集成遥感和社会感知的城市研究”的特邀主题报告。报告提到遥感与社会感知是城市感知的两个重要维度。一方面,它们相似的观测思想能够彼此迁移,启发各自领域扩展提升自身的方法技术;另一方面,它们观测城市的不同视角能够相互融合,更全面地刻画城市物理社会环境。遥感与社会感知的集成对于我们重新表示和思考城市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朱庆教授作了题为“从实景三维建模到数字孪生建模”的特邀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实景三维建模和数字孪生建模的关键技术内涵、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典型应用场景,重点分析了实景三维模型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关键的三维空间定位框架与分析基础作用,以及全社会数字化升级对实景三维中国和数字孪生模型的历史性机遇。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黄昕教授作了题为“大范围遥感制图方法与产品”的特邀主题报告,介绍了长时序的全球不透水面和我国年度地表覆盖的制图方法与系列产品,包括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制作的全球30米不透水面产品GISA,基于Sentinel卫星制作的GISA-10米产品,以及我国30米年度地表覆盖分类产品CLCD,和30多年来我国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
会议分别由孟庆岩、清华大学党安荣教授、广州大学吴志峰教授、北京大学杜世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余柏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蒋卫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胡德勇教授、空天院王大成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骅研究员、河海大学苏红军教授主持,创会主席、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作特邀主题报告总结。
南京大学占文凤教授等20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来自公司企业的行业代表在分论坛作了学术报告,分享研究前沿与成果,带来行业需求和经验,为各领域技术合作与交流创造了契机。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23位青年学者在分论坛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展示了“城市遥感”学科的多维进展,多方向、多领域的学术研讨促进了城市遥感科学研究的思维碰撞。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