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科中文名称:生物电子学(更新中)
英文名称:Bioelectronics
一、学科概况
生物电子学是由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这样两个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综合运用电子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生物科学及医学临床中的有关信息工程问题;同时运用生物医学科学中最新成果推动电子信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我所于2005年申请设立生物电子学二级学科,目前我所已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科研队伍,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阵容,成为了我国生物电子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我所在本学科方向科研环境良好,科研条件完善,学术气氛浓厚,承担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先后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多项,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
此外,我所在本学科方向非常重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扩大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许多著名高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
目前,我所在本学科发展方向依托于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
二、学科内涵和特色
生物电子学是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个学科。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接近极限,元件尺寸将达到纳米级,我们将迎来分子电子学时代,继续延续着摩尔定律,生物电子学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社会将对该领域人才具有极大的需求;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希望临床医学诊断日益快捷、准确,最终实现面向个性化诊断的便携式系统,迫切需要既掌握先进电子技术,又具有生命医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开发新型的医学诊断仪器和系统。
便携式、快速检测、原位分析成为目前生化传感器和分析仪器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之一。微型化生物化学传感器与微系统在医疗健康、国家安全、食品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微型化生物化学传感器与微系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研究方向侧重于MEMS加工方法与技术、纳米功能材料制备、三维微纳敏感结构设计与制备、样品预处理技术、系统集成等研究。经过近30年的建设,本研究方向在微结构加热器、传感器三维敏感结构设计、基于电聚合、静电纺丝、自组装、溶胶凝胶、RGTO等多种加工方法的纳米敏感材料制备、基于聚合物材料的预富集器、微流体芯片、双模微电极制备等方面等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多参数生化传感器、无创血糖仪、双模微电极阵列、集成生化微传感芯片系统(SOC)、微结构气敏传感器、IMS系统等方面形成了技术特色和竞争优势。本领域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有:夏善红、蔡新霞、赵湛、李建平、祁志美、陈德勇、王军波等。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对象应具备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前置学科专业的基础与能力。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物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技术等领域具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在生物、医学和电子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前沿开创性科学研究,并推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型人才和勇于创新的高素质、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招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