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28日,Satellite Navigation 2025青年科学家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会议中心召开。《Satellite Navigation》期刊主编杨元喜院士,顾问编委、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晋滨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7家单位370余青年学者齐聚一堂。会议围绕卫星导航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方向展开深入研讨,彰显我国卫星导航领域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施闯主持,曹晋滨院士致欢迎辞,鼓励青年学者在学术争鸣中碰撞思想,要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杨元喜院士致辞表示,期刊影响力已在国际地学领域期刊中位居前列,青年学者将是期刊未来成长的生力军;他勉励大家为国家综合PNT体系建设的新起点、新赛道、新征程贡献智慧和力量。刘经南院士的致辞体现了会议“传承与突破”的宗旨,既传承北斗精神、突破导航瓶颈,鼓励青年学者突破常规思维,勇担破解“卡脖子”技术重任,推动北斗与人工智能、量子传感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
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教授主持了大会特邀报告。会议邀请了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会士赵丰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Washington Y. Ochieng教授、澳洲杰出研究委员会Matt King教授等人介绍了国外重要的导航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成就和战略发展方向。赵丰以《Spacecraft navigation for Earth and planetary gravity》为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行星重力现象本质及测定方法,他指出了引力对未来导航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Washington Y. Ochieng以《Resilient PNT: effect, attention, and action》为题,通过线上连线方式,从GNSS完好性监测、机器学习辅助GNSS、量子PNT、室内定位、视觉自动驾驶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弹性PNT领域的研究进展。Matt King以《GNSS observations of solid Earth deformation from tidal to millennial timescales》为题,通过线上连线方式,详细介绍GNSS在固体地球形变研究方面的应用。主旨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学术视野。
会议还设置“弹性PNT与北斗增强”“空间环境探测与应用”“多源融合与智能导航”“大地测量与地学应用”四个主题分会场,共进行38场口头报告交流。每场口头报告均由院士担任主评人进行深度点评,30余位评委从创新性、应用价值等维度遴选出13篇“优秀青年报告”。同期展示的39篇张贴报告中,其中9篇凭借创新性与人气指数获评“优秀张贴报告”。青年学者通过提问与点评环节,与院士、专家展开深度互动,在交流中拓宽视野,在讨论中凝聚共识,大家认为收获满满。正如《Satellite Navigation》期刊执行主编金双根总结所言:“这场青年科学家与院士的深度对话,既传承了北斗精神,更孕育着导航技术的范式变革。”
本次会议通过学术报告、海报展示、产业对接等多元形式,搭建起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平台。随着“北斗规模应用”纳入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纲要,青年科学家正成为时空信息服务的核心驱动力,持续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大会现场
分会场评选优秀报告
合影
动态新闻